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

滑iPhone也能研究科學?-蘋果的臨床研究App

(模擬場景)
「噹~現在空氣品質不佳,請注意氣喘」,我朝手上的 Apple Watch看了一眼,身旁的阿嬤拿著iPad,慌張地點完iPad上的紅點,Siri的聲音響起:「您的分數是37分,接下來請書寫『帕金森氏症』五字…」。前排一臉疲憊的少年手上的 iPhone 顯示昨晚的睡眠時間僅有2小時…
今年,蘋果宣布要用iPhone跨入臨床實驗的那一刻起,「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的意思,再也不一樣了

用facebook和twitter掌握最即時的國際疫情

從來沒有想到,手機也能辦到這種事。
2009年,神秘的流感在墨西哥爆發,捷運上乘客劇烈的咳嗽,痛苦地彎下腰來,車上的屏幕顯示了醫師束手無策的困境;2014年的西非,死神般的伊波拉病毒遊走於村落之間,七孔流血的軀體就躺在村子口,慌張的村民倉皇而逃。如果你就在當地,要怎麼知道你現在,此時、此刻、安全嗎?

滑手機,就對了

就像太陽花學運時,手機成了攝影機,人人都是在地記者,每則推文都是第一手報導,在疫區當地也是如此。行動科技讓流行病學的報告隨時地更新在Facebook裡;Instagram上就能找到最新的疫情照片;醫生能在wiki裡查到最新的醫學知識。行動科技加入了醫學領域,開啟了醫學版的大數據時代 [1]。
Source from wikimedia

用iPhone加入全球的臨床醫學計畫!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這句話在開始有了完全不同的意義!今年的春天,Apple公司發表了一套開放軟體-”Research Kit” [2],與各大醫學院合作,設計了針對五種疾病的App,分別是氣喘帕金森氏症糖尿病乳癌心血管疾病,讓iPhone的使用者,能夠很輕易加入這項疾病的醫學研究,替未來的醫藥開發貢獻個人的心力 [2]!
而這些醫學App也完美地利用了智慧型手機的優勢,以美國羅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Rochester and Sage Bionetworks)所開發的「mPower」App,就設計了用手指敲擊螢幕的遊戲,以玩樂的方式了解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病情進展 [3]。而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 (Mount Sinai, Weill Cornell Medical College)為了幫助氣喘患者所設計的「Asthma Health」,不僅能記錄發作時的資訊比方說每回接了丈母娘的電話,氣喘就必定會發作,更能提醒使用者在地的空氣品質,讓使用者能夠事先就避開會引發氣喘的環境 [4, 5]。
Source from pixabay
在正式發表之前,醫學院的研究群和Apple的開發者們心中都充滿了擔憂,如果都沒有人想加入醫學計畫,要怎麼辦?宣布Research Kit正式上線後的隔天,答案揭曉了!僅僅24小時,簽署加入帕金森氏症研究的民眾居然已經超過一萬人 [6]!這麼驚喜的民眾參與程度,再加之全球使用iPhone的使用者多達數億人,可以想像的是,利用iPhone所收集的資訊的研究成果,絕對是非常令人值得期待的!
除了看起來很炫,還有什麼獨樹一格的優點呢?
想像以下的場景:一位靦腆的大學宅男,尷尬地看著問卷上的問題…「3) 請問您一天運動多長的時間?4) 請問您一週的性行為有幾次?…」他看了看面前那位甜美的護士小姐,終於填下了正確的為了表達男子氣概的誇大錯誤答案。真實性、即時性、便利性!正是利用智慧型手機取得數據的最大優勢,而且由於智慧型手機能夠顯示使用者的生活模式,更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獨特資訊比對性 (例如每次用手機瀏覽PanSci的網頁後,血壓就會急遽的升高!) [5],這些看似神乎其技的資訊連結,都是傳統的臨床試驗所無法收集到的資訊!

隱私!隱私!隱私!

個人隱私永遠是各種資料庫最重要的考量,而且利用iPhone收集醫學資訊的作法是前所未有的,也因此所遇到的問題也是前所未見,例如在台灣,如果iPhone的使用者未滿20歲,能參與醫學研究計畫嗎?跨國的醫學研究要如何規範呢?科技發展得太快速,各國的法規是否能迎頭趕上反倒成了最大的問題 [7]。
在中文的市場上,尚未出現類似「Asthma Health」或「mPower」的App,這是一種契機,特別是在台灣有著豐富的醫學專業人才(連首都市長也是~)及資訊軟體的實力,就讓我們期待,不久的將來,會有人應用 Research Kit 開發出中文市場的應用來改變這個世界吧!
本文感謝PAFERS Tech, Ernest Chiang以及國立中山大學, Lin Szu-Yin協助
參考文獻
  1. Grand Challenges in Digital HealthFront Public Health, 2015, 3, 134
  2. Apple官方網頁,Research Kit介紹
  3. Apple官方網頁,mPower介紹
  4. Apple官方網頁,Asthma Health介紹
  5. Apple’s Research Kit Development Framework for Iphone Apps Enables
  6. Innovative Approaches to Medical Research Data CollectionJournal of Clinical Trials, 2015, 5
  7. The big medical data miss: challenges in establishing an open medical resourceNature Reviews, 2015, 16, 253
  8.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research ethics committee away?Research Ethics, 2015, 11, 2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搞笑諾貝爾獎] 喝酒後會覺得自己變超帥的!

為什麼在搭訕異性前往往要喝杯酒壯膽?科學家可能找到答案了。酒精如何影響大腦一直是個迷人的課題,不久前有研究指出,一但醉眼迷茫,我們會覺得眼前的異性變得超有魅力、更有吸引力!
酒精也許會讓我們覺得眼前的異性頓時變成帥哥、美女。那麼,讓大腦泡在酒精裡的我們,會不會也覺得自己變的超帥、超有魅力呢?科學家設計了以下的實驗:
實驗A:在法國的酒吧邀請19名顧客,請他們在喝酒前、後,分別替自己的外貌評分(年齡分佈:19-40歲;性別比例:男性約占63%
實驗B:支付薪水邀請了83名法國男性(平均年齡27歲)進攝影棚拍攝啤酒廣告(虛構的廣告公司,時薪14歐元/小時。論文作者寫的真詳細),開拍前分別喝下聞起來都有酒精味道的飲料(但其中一半帶有酒精,並一半則只是聞起來像是酒而已),拍攝前、後同樣請他們替自己評分。拍完後的廣告片再交給22名評審員觀看、評比,看看喝酒以後,這群受試者到底是真的會變帥,還是自以為變帥了呢?
喝酒是否會提高自我評價呢?Source from sayot
實驗A的結果發現,當顧客酒喝的越多,他們覺得自己越帥、越漂亮!
實驗B的結果發現,不管喝下去的是真還是假,只要受試者相信自己喝的是啤酒,就會覺得自己變超帥!但比對22名評審員的看法時,所得到的結果卻是外貌的俊美,跟喝酒與否沒有關係!原來黃湯下肚後,酒醉者變帥的感覺真的只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啊!
也許是媒體長期給予我們一種「喝酒」和「性感」的連結,就如同早年有些香菸廣告總是找電影帥氣型男來代言相同的道理,久而久之,我們就會下意識的認為某些行為就是帥氣或性感的代名詞了~
讓我們恭喜Laurent B`egue, Brad J. Bushman, Oulmann Zerhouni, Baptiste Subra and Medhi Ourabah以此研究讓我們了解到為什麼告白前,最好還是來一杯!就讓我們一起舉杯恭喜他們獲得2013年的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
酒會讓自己很帥,但還是記得酒後不開車喔。Source from Ryan O'Connell
參考文獻

l   Laurent B`egue, Brad J. Bushman, Oulmann Zerhouni, Baptiste Subra and Medhi Ourabah (2013)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er holder’: People who think they are drunk also think they are attractiv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04, 225-234.

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搞笑諾貝爾獎] 憋尿讓人不理性

憋尿有多痛苦?澳洲和美國的一群科學家,想了解當尿意高漲時,是否還能冷靜思考和快速反應。
尿尿小童,大概只有他不曾憋尿過。Source from wikimedia
實驗如下,他們徵求了八名受試者(2345歲),每15分鐘喝250毫升的水,並且要回答問題:「請問您現在有多想去尿尿?請問您現在有多痛/不舒適呢?請以0100來量化上述兩個問題。0是『完全不想』,100是『我這輩子沒這麼想尿過!再問我就揍你! (註1)』」,同時並對反應能力視覺上的注意力工作的記憶力評分。
八名自願者歷經近三小時的磨難,研究團隊整理並歸納收集到的數據後發表了結論。
l   尿尿的衝動疼痛/不適感,會隨著時間和飲水量持續上升(最後想尿尿的衝動平均有91分)
l   憋尿會降低注意力
l   憋尿會嚴重影響記憶力,其損害的程度比連續24小時不睡覺或血液酒精濃度0.05%還要嚴重。(註2
作者們並提醒讀者,憋尿的壞處是不可忽視的,特別是某些職業容易憋尿,有可能會因此發生工安事件,不可小覷。接下來作者們希望能夠擴大實驗規模,並且將老年人納入實驗對象,全面性的了解憋尿對工安意外的危險性!
讓我們恭喜M.S. Lewis, P.J. Snyder, R.H. Pietrzak, D. Darby, R.A. Feldman, and P. Maruff以此貼近生活但又鮮少人重視的研究,獲得2011年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獎!(註3
1:報告中用的原文是「“the most I have ever felt in my life.”
2:我國法規,吐氣酒精濃度達0.15mg/L(或血液中酒精濃度達0.03%)以上者即不得駕車
3:同年也有一群荷蘭科學家對於憋尿進行研究,同樣獲得該年的搞笑諾貝爾醫學獎,研究請見參考文獻
寫在文後:在好奇心驅使之下,查了查有多少引用,發現居然有13篇。多半都是人類行為的研究,十分有趣!比方說有一篇是「有效地讓人覺得疼痛的方法(Methods for studying naturally occurring human pain and their analogues)」。
2006年的搞笑諾貝爾獎,2015年的頒獎即將在9月18日舉辦。Source from Jeff Dlouhy
參考文獻
l   M.S. Lewis, P.J. Snyder, R.H. Pietrzak, D. Darby, R.A. Feldman, and P. Maruff (2011) The Effect of Acute Increase in Urge to Void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Healthy Adults, Neurourology and Urodynamics, 30, 183-187

l   Tuk MA, Trampe D, Warlop L. (2011) Inhibitory spillover: increased urination urgency facilitates impulse control in unrelated domains,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5), 627-633

2015年8月29日 星期六

[解析謠言] 台灣的黑糖究竟能不能吃?-丙烯醯胺

日前某雜誌召開了記者會,聳動地說他們在黑糖裡發現了致癌物-「丙烯醯胺(acrylamide」,彷彿是正義的媒體揭曉了無能的政府作為。等等!這究竟是國際級的大發現,還是謠言呢?
黑糖。Source from wikimedia
從北歐的母牛跌倒開始說起
丙烯醯胺的故事要從1997年的瑞典說起,當時農夫發現母牛們站不穩,附近的魚隻也奇異地死亡。各種不尋常的跡象促使瑞典政府派遣科學家研究。後來發現當地附近的隧道工程,使用了「聚丙烯醯胺」做為防水劑,使得有神經毒性的「丙烯醯胺」汙染土地,最後農民只好銷毀受到汙染的牲畜和作物。
但故事並沒有結束,後續的科學家發現,日常的飲食中也會無意地吃到丙烯醯胺,因此各國開始投入大量的研究,希望盡速了解食物中的丙烯醯胺,到底危不危險。


所以丙烯醯胺危不危險?

直接看各國對食品中的丙烯醯胺濃度的規定
美國
沒有規定
歐盟
沒有規定
中華民國
沒有規定
簡單來說,沒有證據顯示食品中的丙烯醯胺,和人類的疾病有任何的關係。


為什麼聽起來這麼可怕?

因為科學家曾拿丙烯醯胺餵老鼠吃,結果發現能在「老鼠」身上引發疾病,但在人類的臨床研究卻沒有證據顯示它和疾病有關係。例如2003年瑞典和美國的聯合研究,追蹤了近一千名的大腸癌、膀胱和腎癌患者,結論是丙烯醯胺和這三種癌症沒有關係。而2005年美國、瑞典和挪威的跨國報告,更追蹤了近九千名乳癌患者,結論同樣是兩者之間沒有關聯

黑糖裡的丙烯醯胺上千ppbㄟ,真的沒關係嗎?

這就是媒體的數字恐嚇囉!給個聽起來就很嚴重的濃度數字,加上丙烯醯胺聽起來既陌生又令人困惑,很自然的我們就會覺得丙烯醯胺有如世紀劇毒一般,事實上心理害怕的對身體的傷害,恐怕還比丙烯醯胺嚴重多了。
而媒體所選用的文獻《食品化學毒物學期刊(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48 (2010) 658–667》,該研究是用數學模型整理以往的動物實驗數據進行運算研究,並沒有實際做了人體試驗。且該文獻本文的最後一段也敘述,依照目前的飲食習慣,食品中的丙烯醯胺應該不會造成神經或腫瘤上的影響。
將丙烯醯胺交給科學家和主管機關吧,好好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才是真的。Source from pexels

寫在文末

丙烯醯胺並不是新面孔,數十年前就在北歐和美國進行人體試驗的調查,最後的結論都是沒有發現丙烯醯胺和疾病之間有明顯的關聯性。也因此美國、歐洲和台灣都不針對食品裡的丙烯醯胺作出規範。而台灣的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也在近年發布了中文的研究報告,結論也是「對動物有害,但找不出和人類的疾病有明顯的關係」。
也許爆料的媒體本意良善,認為丙烯醯胺在動物上會引起腫瘤,主管機關就必須要立法管制。但動物的反應和人類本來就不盡相同,動物實驗的結果,是告訴政府「丙烯醯胺是值得科學界投注資源了解對人體的影響」,然而最終人體的報告是找不到丙烯醯胺和人類疾病的關係,此時就應該要尊重專業,相信美國、歐洲和台灣的法令規章。倘若媒體製造民意操控食藥署,最後換來一個只照輿論風向來制定法規、卻置專業而不顧的食藥署,這不是一件令人更害怕的事情嗎?

新聞:黑糖抽檢全部測出致癌物質丙烯醯胺-康健雜誌
參考文獻

  • 中華民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丙烯醯胺(Acrylamide)毒性資料
  • L A Mucci, P W Dickman, G Steineck, H-O Adami and K Augustsson (2003) Dietary acrylamide and cancer of the large bowel, kidney, and bladder: Absence of an association in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Sweden,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88, 84-89, DOI: 10.1038/sj.bjc.6600726
  • Lorelei A. Mucci, ScD, MPH; Sven Sandin, MS; Katarina Bälter, PhD; Hans-Olov Adami, MD, PhD; Cecilia Magnusson, MD, PhD; Elisabete Weiderpass, MD, PhD (2005) Acrylamide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Risk in Swedish Women,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93(11), 1322-1327
  • Burek, J. D., R. R. Albee, J. E. Beyer, T. J. Bell, R. M. Carreon, D. C. Morden, C. E. Wade, E. A. Hermann and S. J. Gorzinski (1980) Subchronic toxicity of acrylamide administered to rats in the drinking water followed by up to 144 days of recovery,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athology, Toxicology and Oncology 4(5-6): 157-182
  • Robert G. Tardiff , Michael L. Gargas, Christopher R. Kirman, M. Leigh Carson, Lisa M. Sweeney (2010) Estimation of safe dietary intake levels of acrylamide for humans,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48, 658-667
  • Dr. Joe Schwarcz (2009) 科學新聞不能這樣看, 天下文化, 中華民國